影響國際物流發展的消極因素
影晌國際物流發展的消極因素很多,主要表現為國際物流壁壘。雖然經濟全球化和物流作業全球化已成為必然的趨勢,但也有一些重大壁壘仍在繼續影響著國際物流的發展,其中的三大壁壘是:市場和競爭、金融壁壘以及配送渠道壁壘。全球化物流管理必須要對克服這些壁壘的實際成本與國際貿易的潛在利益之間的關系進行權衡,以期通過成功的國際運作獲得最大化的實際利益。現將各壁壘分述如下:
1.市場和競爭
從認識和實踐兩方面來說,市場和競爭方面的壁壘包括市場進人限制、信息可得性和定價等。
市場進人限制往往是通過立法或司法實踐對進口商品制造壁壘來限制其進入國內市場。例如歐洲實施的當地實際到位制度,該項制度要求以市場為基礎的制造工廠和配送設施在還沒有進入市場前就須安置完畢;物流公司在立法上阻止進人的例子如日本實施當地零售。商“投票”制度,以表示是否愿意接收新的零售商,特別是外國零售商進人其市場。信息的缺乏是全球物流的又一壁壘。除有關市場規模、人口和競爭狀況等的信息相當有限外,用于明確進口業務和有關單證方面的信息往往也難以得到協調,這方面的要求通常會因不同的政府甚至特定的情況而異。絕大多數國家的政府要求有關單證在貨物裝運前必須備齊和處理完畢。在許多情況下,如果單證有瑕疵,貨物裝運就會延遲或被扣押。顯然,正確的單證流程對所有的裝運來說都很重要,而對國際運輸來說更是重要。
定價是一種與營銷有關的壁壘。匯率對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影響很大,經營德國汽車零件的美國配送商所遭遇的境況就能說明匯率是如何影響物流需求的。美國配送商的通常做法是盡可能晚地訂購補充零件,以減少風險和投資。然而,當歐元對美元的比價在上升時,采取低成本戰略的廠商就會反過來儲備零件,以充分利用有利的匯率。
2,金融壁壘
全球物流中的金融壁壘產生于預測和機構的基礎結構。在任何情況下進行預測都十分不易,在全球環境下預測尤其困難。國內預測面臨的挑戰是要在顧客趨勢、競爭行為和季節性波動的基礎上進行單位銷售量和銷售金額的預測;而在全球環境下,這些預測還必須結合匯率、顧客行為以及復雜的政府政策等。機構的基礎結構壁壘產生于在如何協調中間人作業方面的差異,其中包括銀行、保險公司、法律顧問和運輸承運人等。金融上的不確定因素加上機構上的不確定因素,使得廠商難以規劃其產品需求和金融需求,其結果便是,廠商不得不增加存貨、增加運輸的前置時間,以及增加全球物流作業的金融資源。
3.配送渠道壁壘
國際物流還要面對諸如基礎結構標準化和貿易協定等方面差異而形成的國際物流壁壘。基礎結構標準化方面的差異是指運輸和材料搬運設備、倉庫設施和港口設施以及通信系統的差異。盡管近年來提高了集裝箱標準化程度,但在全球運輸設各中,如運輸工具的尺度、能力、重量和軌道規格等方面依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當其未被標準化時,國際物流的費用和時間勢必會增加。
貿易限制壁壘也能影響到國際渠道或配送決策。在國際貿易中,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進口量,于是,進口商通常會使用在保稅倉庫里建立存貨的方法,來保證第二年年初放行裝運到當地的貨物供應。這種策略減少了關稅費用,但卻增加了物流活動的復雜性及其成本。